陳義時:國家不重視 雕版印刷就可能全部失傳
2011-12-02 09:47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陳義時,1947年生。出身于雕版世家,13歲隨父學藝。2007年,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他成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源流
雕版印刷術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印刷形式,起源于中國人獨有的印章文化,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fā)展結合而成。
雕版印刷術究竟起源于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F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fā)現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大約刻印于7世紀末中國唐朝武則天時代。雕版印刷的印品,最初開始可能盡在民間流行,且與手抄本長期并存。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生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燁賣于市井”。“模勒”就是?蹋“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但根據沈括《夢溪筆談》所說,雕版印刷在唐代其實并未盛行。真正廣泛使用,要到五代時期,使用雕版印刷大部頭的儒家經典書籍。此后,經典著作均為雕版刻本。到宋代時,雕版印刷達到了全盛,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花費12年。目前,我國仍留有約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雖然早在北宋時,畢昇便發(fā)明了活字印刷,但活字印刷一直未能替代雕版印刷,成為中國印刷的主流,活字本的數量僅占雕版書的百分之一二。
雕版印刷在中國書籍出版中的壟斷地位,一直到西方機械印刷技術進入中國才被打破。2006年,雕版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決議,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經處、四川德格印經院代表中國申報的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流程
寫樣:是雕版的第一道工序,由擅長書法者將原稿謄寫在極薄的紙上(毛太紙),稱為寫樣。
雕刻:1.書版扯線。扯線也稱拉線,是刻書的第一步。
2.伐刀。在傳統(tǒng)刀法中,版面反字正對面部,刻字伐刀第一步:是沿著所有筆畫的橫下,沿墨跡過橫一刀;第二步:從右往左,按撇、捺、豎、點,自筆左面各走一刀,下刀要準確利落,一氣呵成,再將每字的左邊空白部分全部刻掉。
3.挑刀,把書版倒置,據伐刀所刻刀痕,先自右往左。由上往下,根據每字特征,然后將伐刀周圍的刻線與實刻刀痕二線之間的空白木面用拳刀挑去。
4.打空、修整、水洗。筆畫挑成后,鏟去行格間所余的空白版面,先用圓口鑿以木槌輕敲柄尾,將空白木質鏟去,成一線槽,再將四邊鋸平,以刨子或鏟刀加以修整。
印刷:用墨蘸子蘸少許墨(松煙墨)放在砧板中,左手持棕帚將顏色打勻,然后用圓棕刷把顏色均勻涂抹在印版上。左手打墨時,右手在印桌的右邊揭好將印紙張的一角,以便左手的上墨程序結束,右手能以最快的速度將紙張拿起,并在印版的上方交左手來揭紙,左手自然放松紙,使紙張隨即落在印版上,右手持棕帚擦,確保所有版面都擦到。一張作品就印完了。
- 相關新聞:
- ·中國雕版印刷——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2011.11.25
- ·雕版印刷術促進佛教傳播 2011.11.23
- ·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再現雕版印刷術 2011.10.31
-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首登美國 2011.10.1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