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饑餓中國》還原70年前河南大災荒歷史
2013-01-06 09:0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近期,導演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熱映,使70年前河南大災荒歷史走進公眾視野。這部改編自劉震云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在藝術(shù)地呈現(xiàn)當時歷史的同時,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虛構(gòu)和現(xiàn)實之間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
親歷者說
我是一個河南災荒的見證人。從我記事起家里就災難重重。我母親、弟弟、爺爺相繼餓死。我父親帶著我從河南沁陽逃荒到安徽界首。逃荒的過程是怎么逃的,就是扒火車。
在座談會上,有一位嘉賓引人注目,他就是79歲的親歷者吳有良。吳老退休前是河南省商務廳干部,此次他和老伴來京就是應邀講述他親歷的1942年。
吳老說,自己生于1933年8月25日,家鄉(xiāng)在河南省溫縣城關(guān)東南王村;貞浧1942年,吳老說他的家鄉(xiāng)真正遭災是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吳老回憶,蝗蟲落到地里面,聽到的是“沙沙沙”的聲音,這個聲音持續(xù)幾個小時后,谷子就都被吃光了。村民沒有辦法,又開始種蕎麥和秋菜。蕎麥、秋菜剛剛長出小苗,又被地里鋪天蓋地生出的第二代蝗蟲,當?shù)乩习傩战凶?ldquo;穿紅領(lǐng)褂的小崩崩”吃光了。
說起父親領(lǐng)著自己逃荒的原因,吳老說,收成沒有了,沒有吃的,日本鬼子三五天就到村里搶東西,同時土匪肆虐。“土匪們讓我們交菜金,就是稅或費。當時我母親、弟弟、爺爺都餓死了,我父親沒辦法就帶著我出去逃荒,不逃荒就沒法活。逃荒路上,很多人往火車上擠。日本鬼子拿著竹竿,迎著人們的頭就敲,可是人們還是不要命地往上擠。我記得最清楚的是,走到沁陽、焦作的災民是最慘的。”
合作機緣
中華書局為什么出版這本書?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覺得這本書能讓我們激動。中華書局是做文獻的,在我們編輯的心里永遠認為,實錄比電影和小說更真實,更有力量,更傳之長久。
“中華書局為什么要出版這本書?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覺得這本書能讓我們激動。”曾經(jīng)在河南生活過的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激動地說。
顧青坦言,剛一開始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感覺非常壓抑,接著他又去看了電影《一九四二》,更覺得壓抑。“70年的光陰使很多親歷者離開了人世,但是我想,就像中國所有的歷史一樣,真正的歷史是不會被淹沒的。”
針對已經(jīng)有了小說版、電影版《一九四二》的現(xiàn)實,顧青認為,新聞記者的采訪和親歷者的記憶比小說、電影更真實。“中華書局是做文獻的,在我們編輯的心目中,我們永遠認為,實錄比小說、電影更真實、更有力量,更傳之長久。”當看到《河南商報》副總編輯關(guān)國鋒在該書后記中寫道:“我們要采寫的是新聞,更是歷史。如果我們平日采寫的新聞都是易碎品的話,我們這次做的,一定是要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能永久存放到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典籍”這段話時,顧青說這種創(chuàng)作思路和這些扎扎實實的,通過一步一步、一句一句的調(diào)研和采訪得來的真實文字,非常符合中華書局的期待。
對于新聞人和出版人的合作,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jīng)理張建表示贊同。他認為,由報紙傳播轉(zhuǎn)向圖書傳播,不僅拉長了新聞本身的影響力,更使得新聞的影響更深、更遠、更持久,還拉長了傳媒產(chǎn)業(yè)的價值鏈,讓新聞實現(xiàn)了針對報紙讀者、廣告主之外的第三次傳播。
- 相關(guān)新聞:
- ·西藏新華印刷廠和福利印刷廠通過綠色認證 2013.01.06
- ·書刊印刷市場競爭激烈 企業(yè)面臨轉(zhuǎn)型抉擇 2013.01.06
- ·掛歷面臨尷尬 企業(yè)單位減少或不再印制掛歷 2013.01.06
- ·印刷電路板大廠轉(zhuǎn)陣地掀起大戰(zhàn) 2013.01.06
- 關(guān)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quán)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