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爆發(fā)的互聯網革命
2009-10-05 14:41 來源:新華網 責編:嚴影
- 摘要:
- 回頭對著鏡子再看看你自己,你也是小眾嗎?在《新周刊》上的一篇名為《發(fā)現小眾:e時代的市場觀》的封面文章上有一句這樣的話:"互聯網真正釋放的是那些不遺余力創(chuàng)造和展現個人趣味的人,它因為小眾的上位而升級。"請記住,你最好找到并加入你所屬于的小眾圈子。
第2節(jié) 六度之內,玩轉世界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社會化網絡的前世今生
孫悟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大鬧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樣大鬧了互聯網的天空,那么SNS也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嗎?SNS從哪里來呢?
通常人們說起SNS,會言必稱"六度",奉為圭皋。不過這里的"六度"并非佛經里的"六度",這里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們一般認為它來自于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連鎖信實驗。
印度大乘佛教認為人應當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方法來爭取涅槃解脫,稱之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隔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從事了大量研究,因對從眾行為的研究和對心理學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而獲得了許多榮譽。
促成互聯網科技的先鋒人物,被譽為"互聯網之父"。不過世事難料,那時米爾格倫肯定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這次著名實驗會與若干年后的SNS產生關系。1964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才發(fā)布Basic語言的第一個版本; 1966年,英格蘭國家物理實驗室的計算機科學部主任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avies)在這一年向研究人員們展示了信息分組交換技術,該技術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1989年3月,伯納斯·李發(fā)明的超級鏈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誕生。
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爾格倫精心準備了160封信發(fā)送給居住在堪薩斯州的衛(wèi)奇塔和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寫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以此類推如法炮制。
結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爾格倫發(fā)現盡管有的信需要經過12個中間人到達那位股票經紀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卻只需要經過55個中間人便可到達目標人物,經過四舍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現象橫空出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其噱頭就是,如果你想認識奧巴馬、李嘉誠或者孫正義,最多只要通過6個人就可以實現了。
根據"150定律",我們可以維持的穩(wěn)定的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約為150。我們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fā)現,通過6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人數便是150的6次方,即11 390 625 000 000。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人數之和,因此通過6個人可以與世界上任意一個人建立聯系也就不難理解了。
150定律(Rule Of 150)由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wěn)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后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鄧巴數字)。不過有意思的是,一位研究米爾格倫超過15年的學者托馬斯·布拉斯(Thomas Blass)卻指出米爾格倫從來沒有提出"六度分隔"的說法,"六度分隔"是約翰·格爾(John Guare)在1991年的同名戲劇《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首次使用的。盡管無須就此爭論不休,但劇中人物維薩(Quisa)倒是有一段著名的臺詞將"六度"的魔力描述得淋漓盡致:"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和其他每個人之間只隔著6個人,即六度分隔。美國總統、威尼斯的船夫……不僅僅是大人物,所有的人都算在內也包括雨林里的土著人、火地島的居民和愛斯基摩人。只需要6個人,我就能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扯上關系。這個想法真了不起……每個人都是開向另外世界的窗戶。"(轉引自《小小世界》)更有意思的是,六度分隔理論的雛形卻出自1929年匈牙利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萬物有別》。在其中一篇名為《鏈條》的小說中,作者凱倫斯這樣寫道:"為了證明當今世界上的人關系緊密,這伙人中的一個成員建議搞一個試驗,他下了賭注,如果從世界上的幾十億人當中隨便挑一個人,并且最多只要說出5個相互認識的人,就能和隨便挑的那個人拉上關系。" 當然,在他的描述下,筆下的人物都做到了,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六度分隔理論的最早表述,可能是由于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讓當時的人覺得不靠譜,所以這本書非常不知名,更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不過,這并不妨礙有關"六度分隔"的故事投胎轉世!稌r代周刊》的一個版本是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的尋找發(fā)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聯系。原來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制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奧斯卡影帝,1924年生于美國,曾憑借《碼頭風云》和《教父》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凱文·貝肯的例子則更為著名,雖然凱文·貝肯本身并非著名演員,盡管他演過很多影片,如《阿波羅13》、《透明人》等,但是你可能無法把他的名字和他的臉聯系起來。然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卻把貝肯稱作是電影界的中心人物,因為任何國籍的演員都能與貝肯發(fā)生聯系,并且通過最多不超過8個人。比如黃秋生只通過1個人便能與貝肯發(fā)生聯系,那就是布蘭登·費雪,因為黃秋生與布蘭登·費雪合作過《盜墓迷城3》,而布蘭登·費雪又與凱文貝肯在韓裔美國人李志浩進軍好萊塢的首部作品《我呼吸的空氣》中合作過,而你會發(fā)現馬龍·白蘭度、貓王只需要通過兩個人,甚至卓別林也只需要三個人便能與貝肯發(fā)生聯系。
但就是這樣,一個從人類社會誕生開始就存在的六度分隔現象卻像一個精靈一直潛藏著,隱而不顯,像是一位不甘寂寞的隱士,經過了從石器時代再到工業(yè)時代的漫長等待,從凱倫斯的小說到米爾格倫的社會學實驗,再到現代的戲劇、甚至電影,演化成不同的版本,終于在信息時代的溫床上開始破繭化蝶。1997年,最早的社交網絡誕生了,甚至直接就叫SixDegreesCom,而它比Google還早一年。一個是互聯網上人的組織者,一個是互聯網上信息的組織者,但境遇卻迥然不同,后者已經譜出近千億美金市值的華麗交響,而SixDegreesCom卻只留下一曲紫色的詠嘆調。
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新的"互聯網戰(zhàn)場"是組織人而非組織信息。倒了一個SixDegreesCom,還有Facebook、MySpace、Cyworld、Mixi、Twitter等在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
"六度分隔"現象所展示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無處不在,世界與你緊密相連:以"朋友的朋友"為基礎能夠形成一個廣泛的人際關系網絡。同時這也使得我們的世界看上去很小,當你和一個陌生人交談不久之后,我們往往會驚奇地發(fā)現:"原來我們有共同的朋友!"盡管如此,"六度"只是說明了人和人建立關系的可能性以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這種"弱鏈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卻是,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出人際關系網絡背后的價值。
實際上,人和人建立聯系就像是一場拿著半張破殘的藏寶圖的冒險游戲,一方面,普通的相識常常比密友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你很難知道昨天晚上一起喝酒的朋友的一個朋友就認識你崇拜已久的《越獄》男主角米勒,你原本可以通過三度的間隔與米勒建立聯系,但是你卻不知道,甚至你身邊還有朋友直接就認識米勒,你只要一度的間隔就能與米勒建立聯系。
盡管六度分隔理論讓我們能從理論上與任何人建立聯系,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像被埋藏在地底的寶藏,處在一片黑暗當中,不為人知。這也就像你有電話和一大堆電話號碼,卻不知道都是誰的電話號碼,那么你也不會知道打這些電話干什么,可是若你有了一本黃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