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印刷人揭秘背后的故事
2009-12-05 00:00 來源:南國早報 責編:王琦
- 摘要:
- 制版車間把紙型做好后,工人便把鉛溶液倒進鑄字機,鑄出各種型號的鉛字,供排版使用。鉛版排好了,張繼和工友們就得把它們搬上機器,開始印刷。張繼告訴記者,當時的《廣西日報》有4個版,需要用4塊鉛版,假如需要印刷紅色字體,還得多加兩塊。每塊鉛版約有15公斤,要印一份《廣西日報》,工人至少得搬運五六十公斤的鉛版。加上當時印刷廠代印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勞動量可想而知。鉛版上了機器,張繼和工友們還要隨時觀察墨斗有沒有墨,墨色的輕重。每印完一份報紙,工人還得將鉛版回爐,燒熔重鑄。每天上班時間,那口大鉛鍋總會發(fā)出“咕嘟咕嘟”低沉的響聲。
11月20日上午10時許,廣西日報社印刷廠的印刷車間里,技術人員小韋和工友們蹲在一臺彩色印報機的操作間里,對機器進行檢修。
“這是相當先進的德國曼羅蘭GEOMAN雙幅面彩色輪轉(zhuǎn)印報機,2006年購買,2007年底投入使用。”小韋說,他們幾個技術人員為此前往德國培訓,半個月后與外國技術專家一同回國裝機,裝機時花了3個月。
記者眼前的這臺德國曼羅蘭彩色印報機,分成上中下3層,需要4名工人同時操作。小韋把記者帶到操作臺前,臺面有一個觸摸式的電腦屏幕,印刷過程中若是缺紙、卡紙,會立即顯示在屏幕上,工作人員就可以迅速“對癥下藥”。
張繼介紹說,廣西日報社旗下的《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當代生活報》等幾大報刊,通常都會用這臺機器印刷,時速達60萬對開張/小時,印制量相當于其他機子的兩倍。
跑步進入數(shù)碼印刷時代
記者了解到,廣西日報社印刷廠除了印制報社旗下幾大報刊外,還代印、承印中央及各地報紙共60多種,有《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日均印量達3000多萬對開張,年印量超過11億對開張。
如今的印刷廠,業(yè)務“觸角”更延伸到了圖書、期刊、雜志、畫冊、廣告單、宣傳冊、產(chǎn)品包裝盒,甚至各種個性化數(shù)碼產(chǎn)品,如掛歷、相冊等領域。廣西日報社印刷廠引進了美國hp indigo 5500彩色數(shù)碼印刷機,這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采用的是液體油墨,跟傳統(tǒng)膠印油墨相比,色彩更加鮮明,圖像更加精美,保存時間更加長久。
今年3月,南國早報網(wǎng)將這個消息予以報道后,數(shù)碼印刷很快就成為讀者、網(wǎng)友和商家眼中的“香餑餑”。根據(jù)南國早報網(wǎng)的熱線電話記錄,先后有南寧、桂林、崇左、玉林、貴港等地商家致電要求合作。今年4月份,大批讀者還來到印刷廠,體驗了一把數(shù)碼印刷。參觀完畢后,快速打印出來的個人照片被送到參觀者手中,看著這些畫質(zhì)清晰、版式靈活而成本更低的數(shù)碼印刷品,不少人臉上笑開了花。
“張繼十分敬業(yè),前幾年還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勞動模范。侯釗與張繼作為兩代勞模,雖然經(jīng)歷的時期不同,印刷技術有差異,但愛崗敬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精神仍代代長存。”廣西日報社印刷廠一名負責人說。
11月26日,侯釗來到已遷至長堽路5里的廣西日報社印刷廠,望著現(xiàn)代化的印務車間和手中精美的報刊,他感嘆:“科技發(fā)展真是快,一切變得那么精致!”
張繼則表現(xiàn)得信心十足:“新機器保證了我們更快更好地完成印刷任務。”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nèi)容】
相關新聞: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印刷信息交流大會召開
上電包裝與商業(yè)印刷產(chǎn)品線推廣會集中大會小記
樂平培訓幫助殘疾人印刷廠做大做強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