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一次國人自辦報刊高潮的成因
2011-07-14 16:14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注重創(chuàng)辦報刊,出現(xiàn)了“報館之盛為四千年來未有之事”的辦報高潮。
【CPP114】訊: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注重創(chuàng)辦報刊,出現(xiàn)了“報館之盛為四千年來未有之事”的辦報高潮。據方漢奇先生的研究,從1895年到1898年,全國出版的中文報刊有120種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國人自辦的,數量相當于甲午戰(zhàn)爭前40多年的三倍。這些報刊中由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與他們有聯(lián)系的社會力量創(chuàng)辦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出版地區(qū)遍及全國很多城市。當時的報刊以鮮明的時代性、新穎的思想性和豐富的知識性為主要特點,它們的出版和創(chuàng)辦大大提高了國人自辦報刊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從根本上打破了長期由外報壟斷中國新聞界的局面,從外國人手里奪回了一定的傳媒話語權。本文結合維新時期的辦報情況,總結出以下幾點辦報高潮出現(xiàn)的原因。
一、通過辦報以喚醒國人救亡圖存
甲午戰(zhàn)爭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德國強占膠州灣,接連而至的打擊極大地刺激了國人?涤袨樵唬“非經甲午之役割臺償款,創(chuàng)巨痛深,未有肯翻然而改者”。湖廣總督張之洞亦曰:“今日時局,惟以激發(fā)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wèi)社稷為第一義。”在強烈的愛國熱忱的驅動下,維新派深知欲救亡圖存,必須進行政治革新。“在野之有識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無柄可操,則不得不藉報紙以發(fā)抒其意見。”時代迫切需要通過辦報當作輿論武器,借以救亡圖存。梁啟超在《時務報》創(chuàng)刊號上撰文自述其辦報是“激于國家之危殆,懷于匹夫有責之義”。創(chuàng)辦報刊,利用報刊這種反應敏捷、傳遞快速、針對性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泛而穩(wěn)定的大眾傳媒形式,大力宣傳維新思想,創(chuàng)造變法風氣,為維新運動的深入發(fā)展作輿論上的準備。
二、通過辦報以滿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政愿望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迫切的求變渴望的推動下,當時的有識之士開始尋求道路參與政治,而以變法為宗旨的維新報刊恰好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將辦報與政治活動化為一體,實現(xiàn)自己的參政愿望,是維新派作為報人角色存在的最基本的特色。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指出“中國受侮數十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下不通”和“內外不通”,創(chuàng)辦報館、印發(fā)報刊是“起天下廢疾”的“導端”,是一條全新的救國途徑。其他維新派代表人物也紛紛在報刊上刊登文章,借重報刊營造輿論。如汪康年就在《時務報》撰《論中國參用民權之利益》一文,強調“天下之權勢出于一則弱,出于億兆人則強,此理之斷斷然者。”強調伸張民權、集思廣益,以實踐“報館有益于國事”的志向。維新派通過報刊將自己的觀念和主張迅速、廣泛地傳遞給社會各個階層,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三、通過辦報以疏通社會風氣
晚清時期,社會風氣非常閉塞,“中國人士寡聞淺見,專以守殘,數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無知覺。”維新派認為,打破這種社會風氣的方法就是辦報。通過辦報,可以達到上下內外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和諧和統(tǒng)一。嚴復在《國聞報》緣起中云:“《國聞報》何為而設者也?曰,將以求通焉耳。”康有為提出要以具有“匡政府所不逮”、可使“民隱得以上達”、“借鑒敵情”、使知“新政”之功能的報紙改變“士大夫不通外國政事風俗”的局面。1895年5月,康有為在其著名的《公車上書》中首次提出了開設報館的建議。他通過宣揚報紙是“先王遺制”,爭取清末封建統(tǒng)治者開放言禁,提倡辦報。他建議光緒帝獎勵辦報,廣布政教,并把設立報館以“通其耳目”使“輿論漸明”作為維新派“舉會”的先決條件。在《上清帝第四書》中,康有為再次提出“開報館”“設報達聰”等主張,把發(fā)展近代傳播事業(yè)作為變法維新的一項重要內容。較之于康有為,梁啟超更加重視報紙這一傳媒的宣傳作用和話語權力。他認為,強弱之源在于“通”和“塞”,報館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假以時日,“則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由此,辦報成為首先要著手進行的一項工作。1895年8月17日,籌備多時的維新派第一份機關報《萬國公報》(后改為《中外紀聞》)在北京創(chuàng)刊,將“設報達聰”的主張變成了實際行動。
四、通過辦報以開啟民智
對于當時的“民智愚陋”,康有為深有體會:“甲午一役,鄙人當時考求時局……曾上書請及時變法自強,而當時天下皆以為狂”,自此,他認識到“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開”。梁啟超亦憤然指陳:“四萬萬人中,其能識字者,殆不滿五千萬人也;此五千萬人中,其能解文法執(zhí)筆成文者,殆不滿五百萬人也;此五百萬人中,其能讀經史知中國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滿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學之本源,考人群之條理,而求所以富強吾國,進化吾種之道者,殆不滿百數十人也”。所以他一再強調“以開民智為第一義”。他認為開民智的方法一是辦學校、二是興學會、三是開報館。而報紙一出,“不得觀者觀,不得聽者聽”,較之學校、學會,報刊的影響更加深遠、廣泛。梁氏將報刊作為戰(zhàn)場,希望改變民眾,去掉群盲“積千年舊腦之習慣”。嚴復也認為,要維新,要救國,就必須要“開民智”,“開民智”的方法就是要辦報。通過辦報,可以“通上下之情”,啟發(fā)民智,實行民主,從而富強國家。維新派激進分子譚嗣同更說報紙“可謂古今,可審中外,可瞻風俗,可察物理,可諳事變,可稽敵情,可新學述,可強智慧。”由此觀之,辦報是去塞求通最可行而有效的辦法。正是基于“國民之智何以智?國民之愚何以愚?無他,有報館則民智,無報館則民愚”的認識,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在開展政治活動時,把創(chuàng)辦報紙放在首位。創(chuàng)辦報紙以啟迪民智,抑揚輿論,成為維新派辦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出版總署要求教輔類報刊任何情況下不做違法行為
山東重點非時政類報刊轉制計劃今年完成
報刊業(yè)“十二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解讀
全國報刊改制風暴來襲 安置離崗員工成難題
一、通過辦報以喚醒國人救亡圖存
甲午戰(zhàn)爭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德國強占膠州灣,接連而至的打擊極大地刺激了國人?涤袨樵唬“非經甲午之役割臺償款,創(chuàng)巨痛深,未有肯翻然而改者”。湖廣總督張之洞亦曰:“今日時局,惟以激發(fā)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wèi)社稷為第一義。”在強烈的愛國熱忱的驅動下,維新派深知欲救亡圖存,必須進行政治革新。“在野之有識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無柄可操,則不得不藉報紙以發(fā)抒其意見。”時代迫切需要通過辦報當作輿論武器,借以救亡圖存。梁啟超在《時務報》創(chuàng)刊號上撰文自述其辦報是“激于國家之危殆,懷于匹夫有責之義”。創(chuàng)辦報刊,利用報刊這種反應敏捷、傳遞快速、針對性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泛而穩(wěn)定的大眾傳媒形式,大力宣傳維新思想,創(chuàng)造變法風氣,為維新運動的深入發(fā)展作輿論上的準備。
二、通過辦報以滿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政愿望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迫切的求變渴望的推動下,當時的有識之士開始尋求道路參與政治,而以變法為宗旨的維新報刊恰好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將辦報與政治活動化為一體,實現(xiàn)自己的參政愿望,是維新派作為報人角色存在的最基本的特色。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指出“中國受侮數十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下不通”和“內外不通”,創(chuàng)辦報館、印發(fā)報刊是“起天下廢疾”的“導端”,是一條全新的救國途徑。其他維新派代表人物也紛紛在報刊上刊登文章,借重報刊營造輿論。如汪康年就在《時務報》撰《論中國參用民權之利益》一文,強調“天下之權勢出于一則弱,出于億兆人則強,此理之斷斷然者。”強調伸張民權、集思廣益,以實踐“報館有益于國事”的志向。維新派通過報刊將自己的觀念和主張迅速、廣泛地傳遞給社會各個階層,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三、通過辦報以疏通社會風氣
晚清時期,社會風氣非常閉塞,“中國人士寡聞淺見,專以守殘,數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無知覺。”維新派認為,打破這種社會風氣的方法就是辦報。通過辦報,可以達到上下內外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和諧和統(tǒng)一。嚴復在《國聞報》緣起中云:“《國聞報》何為而設者也?曰,將以求通焉耳。”康有為提出要以具有“匡政府所不逮”、可使“民隱得以上達”、“借鑒敵情”、使知“新政”之功能的報紙改變“士大夫不通外國政事風俗”的局面。1895年5月,康有為在其著名的《公車上書》中首次提出了開設報館的建議。他通過宣揚報紙是“先王遺制”,爭取清末封建統(tǒng)治者開放言禁,提倡辦報。他建議光緒帝獎勵辦報,廣布政教,并把設立報館以“通其耳目”使“輿論漸明”作為維新派“舉會”的先決條件。在《上清帝第四書》中,康有為再次提出“開報館”“設報達聰”等主張,把發(fā)展近代傳播事業(yè)作為變法維新的一項重要內容。較之于康有為,梁啟超更加重視報紙這一傳媒的宣傳作用和話語權力。他認為,強弱之源在于“通”和“塞”,報館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假以時日,“則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由此,辦報成為首先要著手進行的一項工作。1895年8月17日,籌備多時的維新派第一份機關報《萬國公報》(后改為《中外紀聞》)在北京創(chuàng)刊,將“設報達聰”的主張變成了實際行動。
四、通過辦報以開啟民智
對于當時的“民智愚陋”,康有為深有體會:“甲午一役,鄙人當時考求時局……曾上書請及時變法自強,而當時天下皆以為狂”,自此,他認識到“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開”。梁啟超亦憤然指陳:“四萬萬人中,其能識字者,殆不滿五千萬人也;此五千萬人中,其能解文法執(zhí)筆成文者,殆不滿五百萬人也;此五百萬人中,其能讀經史知中國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滿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學之本源,考人群之條理,而求所以富強吾國,進化吾種之道者,殆不滿百數十人也”。所以他一再強調“以開民智為第一義”。他認為開民智的方法一是辦學校、二是興學會、三是開報館。而報紙一出,“不得觀者觀,不得聽者聽”,較之學校、學會,報刊的影響更加深遠、廣泛。梁氏將報刊作為戰(zhàn)場,希望改變民眾,去掉群盲“積千年舊腦之習慣”。嚴復也認為,要維新,要救國,就必須要“開民智”,“開民智”的方法就是要辦報。通過辦報,可以“通上下之情”,啟發(fā)民智,實行民主,從而富強國家。維新派激進分子譚嗣同更說報紙“可謂古今,可審中外,可瞻風俗,可察物理,可諳事變,可稽敵情,可新學述,可強智慧。”由此觀之,辦報是去塞求通最可行而有效的辦法。正是基于“國民之智何以智?國民之愚何以愚?無他,有報館則民智,無報館則民愚”的認識,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在開展政治活動時,把創(chuàng)辦報紙放在首位。創(chuàng)辦報紙以啟迪民智,抑揚輿論,成為維新派辦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出版總署要求教輔類報刊任何情況下不做違法行為
山東重點非時政類報刊轉制計劃今年完成
報刊業(yè)“十二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解讀
全國報刊改制風暴來襲 安置離崗員工成難題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