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現(xiàn)場演示旅順重現(xiàn)雕版印刷術
2013-04-26 09:23 來源:大連日報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這位老師傅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昨天,他和幾名雕版印刷術的傳承者一起,在旅順博物館現(xiàn)場重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的工序。
【CPP114】訊:雕刻版片的老師傅戴著厚厚的老花鏡,小心翼翼的避開版片上貼好的字樣,沉穩(wěn)地用手中的雕刻刀,將字樣周邊的空余部分挑掉。老師傅的動作極其熟練,挑掉空余的木質版片,對他來說,似乎極其輕松。但在老師傅身邊圍觀的人,卻隨著他起起落落的雕刻刀,不由得屏氣凝神起來。這位老師傅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昨天,他和幾名雕版印刷術的傳承者一起,在旅順博物館現(xiàn)場重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的工序。
第一道工序——寫樣:幾十個人寫,字體也得完全一致
坐在沈樹華旁邊的23歲女孩時嘉藝專心致志地臨摹著楷書,她筆下娟秀的字跡,就是雕版印刷術的第一步工序——寫樣。時嘉藝告訴記者,自己從事寫樣工作已經(jīng)兩年了,主要臨摹兩種字樣,一種是傳統(tǒng)的印刷體,也就是宋體字。但現(xiàn)在她更多是臨摹楷書,因為楷書更便于雕刻。雕版印刷術對寫樣的要求很嚴格,盡管有時印刷一部書需要幾十個人同時寫樣,但臨摹的字體必須保持完全一致。“寫樣完成后,就要把紙樣用漿糊貼在木板上,我們講究正寫反刻。”時嘉藝說,貼紙樣時,要把寫字的那面朝著木板貼,這就是為什么印刷出來的書,是需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閱讀。貼好紙樣后,為了讓字清晰的透出來,雕刻的師傅便用手輕輕地將紙衣磨掉,留下薄薄的一層,再涂上油。
第二道工序——雕刻:刻錯字得摳掉挖坑重打模子
做完準備工作,沈樹華開始雕刻,他雕刻的是論語的原文和譯文,原文文字空余部分的左側已被摳除了,相對字號較小的譯文還沒動工。
沈樹華解釋說,雕刻木板都是用這種半邊刻的方法,按字號大小,先摳除一側空余的部分,再將木板顛倒過來,摳除另一側的空余部分。在摳除過程中,要自然形成分割線,即“悶線”。雕刻木板有很多講究,首先是選材,大多用野梨木當材料,因為野梨木木質細,吸水性好。其次是雕刻刀,需要雕刻師傅用電裁剪刀自制,雕刻時,要先用雕刻刀將文字的每一個筆畫都刻寫一遍,然后再去掉除了文字以外的空白部分。沈樹華說,雕刻的字樣多了,難免出錯,這時候就要將刻錯的部分摳掉,在缺字的地方挖個坑,將重新制造的文字模子打在坑里。
第三道工序——印刷:紅色文字的是初次印刷本,黑色文字代表正常發(fā)行本
29歲的張捷負責雕版印刷術的第三道工序,印刷。張捷一邊演示印刷的過程,一邊向記者解說自己手中的工具。印刷所用的棕帚和棕擦都是用棕櫚樹的樹皮手工制成的,張捷要用棕帚蘸取紅色的國畫染料,在白色木板上研磨均勻,便開始向雕刻好的版片上墨。
上完墨后,張捷取出一張宣紙,水平覆蓋在版片上,再用棕擦在宣紙上來回擦拭,這樣一來,版片上染著國畫染料的文字便印在了宣紙上,一頁書就印刷完成了。
“印刷的染料顏色是有講究的。”張捷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紅色文字的是初次印刷本,收藏本則采用藍色染料,而黑色文字就代表正常發(fā)行本,比較常見。
第一道工序——寫樣:幾十個人寫,字體也得完全一致
坐在沈樹華旁邊的23歲女孩時嘉藝專心致志地臨摹著楷書,她筆下娟秀的字跡,就是雕版印刷術的第一步工序——寫樣。時嘉藝告訴記者,自己從事寫樣工作已經(jīng)兩年了,主要臨摹兩種字樣,一種是傳統(tǒng)的印刷體,也就是宋體字。但現(xiàn)在她更多是臨摹楷書,因為楷書更便于雕刻。雕版印刷術對寫樣的要求很嚴格,盡管有時印刷一部書需要幾十個人同時寫樣,但臨摹的字體必須保持完全一致。“寫樣完成后,就要把紙樣用漿糊貼在木板上,我們講究正寫反刻。”時嘉藝說,貼紙樣時,要把寫字的那面朝著木板貼,這就是為什么印刷出來的書,是需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閱讀。貼好紙樣后,為了讓字清晰的透出來,雕刻的師傅便用手輕輕地將紙衣磨掉,留下薄薄的一層,再涂上油。
第二道工序——雕刻:刻錯字得摳掉挖坑重打模子
做完準備工作,沈樹華開始雕刻,他雕刻的是論語的原文和譯文,原文文字空余部分的左側已被摳除了,相對字號較小的譯文還沒動工。
沈樹華解釋說,雕刻木板都是用這種半邊刻的方法,按字號大小,先摳除一側空余的部分,再將木板顛倒過來,摳除另一側的空余部分。在摳除過程中,要自然形成分割線,即“悶線”。雕刻木板有很多講究,首先是選材,大多用野梨木當材料,因為野梨木木質細,吸水性好。其次是雕刻刀,需要雕刻師傅用電裁剪刀自制,雕刻時,要先用雕刻刀將文字的每一個筆畫都刻寫一遍,然后再去掉除了文字以外的空白部分。沈樹華說,雕刻的字樣多了,難免出錯,這時候就要將刻錯的部分摳掉,在缺字的地方挖個坑,將重新制造的文字模子打在坑里。
第三道工序——印刷:紅色文字的是初次印刷本,黑色文字代表正常發(fā)行本
29歲的張捷負責雕版印刷術的第三道工序,印刷。張捷一邊演示印刷的過程,一邊向記者解說自己手中的工具。印刷所用的棕帚和棕擦都是用棕櫚樹的樹皮手工制成的,張捷要用棕帚蘸取紅色的國畫染料,在白色木板上研磨均勻,便開始向雕刻好的版片上墨。
上完墨后,張捷取出一張宣紙,水平覆蓋在版片上,再用棕擦在宣紙上來回擦拭,這樣一來,版片上染著國畫染料的文字便印在了宣紙上,一頁書就印刷完成了。
“印刷的染料顏色是有講究的。”張捷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紅色文字的是初次印刷本,收藏本則采用藍色染料,而黑色文字就代表正常發(fā)行本,比較常見。
- 相關新聞:
- ·揚州雕版印刷傳承人在旅順博物館露“絕活” 2013.04.26
- ·印刷一部書包含20多道工序 2013.04.26
- ·最古老的印刷術亮相書博會 市民體驗雕版印刷 2013.04.22
- ·雕版印刷的未來 一傳承二發(fā)展 2013.04.11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